为什么自己读了书,感觉跟没读一样

文/梁悦

前言

知乎上有一个问题:「同样的书,为什么别人读了就可以信手拈来?自己读了感觉像没读一样?」本质上,这是读书方法不对。

以前我也是如此,喜欢漫无目的的看书,什么大学生必读的100本书,豆瓣top250,大咖推荐,我都下到Kindle里屯着。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,有一半的书根本没看,剩下的,要么翻几页看不下去,要么看完了记不住。

后来经过不断的摸索,我才慢慢明白过来,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阅读方法,才把心思尽花在“无用功”上。

这篇文章接下来就分享一些自己对于阅读的理解,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。

1. 明确阅读目的

在读一本书之前,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读书目的。如果读书目的不明确,必然导致抓不住书中知识重点,看后即忘。

一般来说,读书目的可以分为两种:

(1) 有用

按照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的观点,实用性是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。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,来解决现实中的棘手问题,这也是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。比如说,为了健身去看营养类的专业书,为了追一个喜欢民国史的女孩去恶补历史,为了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培养核心竞争力,去学行业知识,构建自己的知识地图,都属于此列。

(2) 有趣

这一类型的读书主要注重趣味性,在阅读过程中摄取的信息,很可能用不上,或者说不能马上用到。它和前者相比,一是结果导向,一是过程导向,阅读目的不同,带来的体验也不尽相同。简单的说,就是看书让我开心就好。因为对哲学感兴趣而去翻尼采康德,因为看网文能让我爽而去看月关腻,因为想打发时间而去买几本故事会,都在此列。

要注意的是,实用性和趣味性并不是必须分裂的,有的书即能让接近一个小目标有所得,亦能让你感受到阅读的快感。但是至少,实用性和趣味性必须要有一个,否则相信我,你手上的书基本是看不下去的,或者说硬着头皮看了也是白搭。

关于哪些书对你来说,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,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。因为人和人之间的性情兴趣不同,专业领域不同,读书品味也不一样。网络上流行的一些大咖书单,未必就适用于每一个人。每当有网友问我,你有什么书籍可以推荐的时候,我也很难办,因为我不知道你的知识储备,爱好属性,也不能给你瞎背书名。

正因为此,确定自己的阅读目的和阅读需求就尤为重要。明确自己看书是为了什么,想通过看书来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(具体化),再来选书读书,才能少走弯路。

2. 制定阅读策略

(1) 心态

很多人都有着“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”的习惯,每当看到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没读时,会心生负罪感。甚至在读一本书时,也会不停的暗示自己,这回必须得看完。但非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是很痛苦的,长久以往,对读书就会心生抗拒。法国作家达尼埃尔·佩纳克在他的著作《宛如一部小说》里提出了“读者权利十条”[1],其中就包括不读的权利和跳读的权利。书是为读者服务的,对待任何书,逐字逐句的去看是愚蠢的。

(2) 区别

市面上流行的读书方法很多,但可以肯定的是,没有一种放诸四海通用的万能读书法。如何读一本书,取决于你读它的目的,以及这本书的属性。对待不同类别的书,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。检视阅读[2]能够让我们快速了解一本书的内容,商业类型的书籍因为具有较全面的逻辑性,可以用二八法则进行阅读。如哲学经济类的专业领域,则适用于分析阅读如果想要快速了解一个全新的领域,或是对某个主题有浓厚兴趣,可以进行主题阅读,倘若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遣,那么你随便读即可。

(3) 举例

在上文中,我提到要抱着阅读需求去读书,以小说《水浒传》为例,如果你纯粹是为了在高铁上打发时间,那么你都不用做读书笔记,怎么开心怎么看。如果你想了解武松的故事,那么李逵林冲等其他好汉的履历基本和你无关了,你只要精读关于武松的章回即可,对于其他人物为主武松偶尔出现的桥段,你可以选择略读或者不读。如果你想了解书中关于道教的部分,那么关键词就是:公孙胜,九天玄女,张天师,罗真人等,围绕这些关键词去检索即可。

(4) 笔记

不同的学科做笔记的方式不同,读书也是如此。笔记记什么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为什么读这本书。比如说你看金庸武侠小说,想学如何讲好一个故事,那么你的笔记就应该侧重在情节的推进和发展上,比如说你觉着自己语言干瘪文笔很差,想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,那么书中出现的精妙比喻就值得收入,比如说你是一名评论员,那么历史史实和精辟观点就是你的菜。

3. 深入阅读方法以上是宏观的论述与概括

下面具体的介绍一个较完整的深入阅读流程:

【1】明确阅读目的,寻找适合书籍

首先明确想通过读书来收获什么。以我想通过阅读,来了解“高效学习”为例,我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《刻意练习》《如何高效记忆》《精力管理》等十本相关书籍,但我不知道哪些是我有兴趣看下去的,于是我来到实体书店,找到这些书,最终确定其中五本我有兴趣,最后买下这五本,决定进行主题阅读。

【2】提取主题框架,带着问题思考

通过浏览目录和序言来了解每本书的内容框架,以及每个章节的核心观点。围绕自己的阅读目的,带着问题思考。如:这本书整体说了什么?作者用怎样的架构来发展观点?书中的每个章节说了什么?我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?这本书中出现的知识概念,是否可以和同主题内的另一本书产生关联?可以用Excel来记录,提出的问题越多,意味着你的思考能力越成熟。确定这些步骤,可以让时间更高效的用在有效的知识信息上。

【3】精炼内容大纲,做好阅读笔记

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读书笔记,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初级的读书笔记很多人都会,就是摘抄句子,但实质上,这种做法对于对书籍知识的掌握来说,效果是微乎其微的。一个合格的读书笔记至少要包含三个步骤:概括—追问—联系。

3.1 概括:顾名思义,就是用自己的话精简内容。学会在阅读中,抓住它的主题和核心,掌握书的整体架构——它可以分为几大部分,每大部分能分成哪些小部,把它整理到纸面上就是一张思维导图。从宏观上讲,就是能够概括一本书每一章的中心思想,可以用自己的话整体表述这本书在讲什么。从微观角度而言,就是能够对书中出现的中心语句和结论性语句,做出解释。

3.2 追问:尽信书不如无书,当我们看到书中出现的观点时,不妨也问问自己,你的观点是什么?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?如果赞成,你赞成的原因是什么?你是否还联想到其他的知识,它是否可以和你之前了解的知识结合起来,建立联系?如果反对,你的理由是什么?追问不仅仅满足于知道作者在说什么,更要探求作者为什么这么说,他的观点是否适用于我?他的逻辑是否严谨,对我有何启发?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,也是你对知识思考演绎与归纳的过程。

3.3 联想:当知识处于碎片化的时候,它的价值很小,也不容易掌握。因此建立新知与故知之间的链接,才是建立知识地图的关键。一般来说,联想无非两种,横向与纵向。以波德莱尔的诗为例,横向的联想可以是——你觉得他的诗整体风格如何?类似风格的欧洲诗人还有哪些?他们的作品有什么共通点和差异?纵向则是对波德莱尔的诗展开深入探究——有没有关于波德莱尔的人物传记?或是同时期其他人物对他的点评?后世诗人对他的看法评价?….等等。对于联想运用的越熟练,知识之间的脉络也会在你的脑海中越清晰的呈现。

【4】定时翻阅笔记,检验读书成果

笔记记录至此,并不就代表着你可以对读过的书“信手拈来。”因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,如果记录下来的内容不经过及时复习,就会成为短时记忆,很快被遗忘。所以,做过的读书笔记一定要及时去看,反复看。而且不光光是看,更重要的是有意识的塑造一种书为我用的思维。具体的方法论有两种:一是写书评,二是复述。

4.1 书评:上文3中提到的概括-追问-联想,具体到相关的问题延展开,辅助资料成文,都可以是一篇书评。针对不同的主题,书评也可以有不同的方向,如果你对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较强的话,甚至可以对同个主题的多本书展开主题书评,草拟一篇文章。

4.2 复述:合上书本,你能对书的整体架构拎出来用自己的话阐述,能对书中提及的关键词和核心概念有自己的理解,也能将书中出现的知识和你以前所具的故知结合起来,(譬如时间管理和专注力的知识相关联,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内容相结合,)做到这三步,你基本上就能做到,对所谓的书“信手拈来”了。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需要反复的练习与思索。

总结

【1】明确读书目的,从自己的刚需入手,寻找有用的书,或是从兴趣入手,寻找有趣的书。

【2】制定阅读策略,根据阅读目的,进行不同方式阅读,读书笔记为阅读目的服务。

【3】 深入阅读方法:寻找合适书籍-提取主题框架-带着问题思考-做好阅读笔记-检验读书成果。

阅读笔记包括:概括-追问-联想,通过三个步骤理解书籍,构建知识地图。

完成笔记后,定时复习浏览,学写书评与复述,加深知识印象,做到学以致用。

读书的目的,不是为了让自己多一份可以装逼的谈资,也不是为了晒书单和读书笔记,收获朋友圈的点赞,它是为了让你在浩渺的书海里,找寻真正属于你的东西。

ljchen

这个作者特别懒,什么都没有说。

留下你的评论

*评论支持代码高亮<pre class="prettyprint linenums">代码</pre>

相关推荐